

2017-12-20
显而易见,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是出自一种广义的社会主义视角,同时受到马克思的分析理论和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现实语境的多重影响。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土地仍是国家或集体所有。这恰恰说明,“中国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是西方式生态现代主义的直接产物”这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的这一战略首先是基于严重生态破坏背景下的真切需求。其次,它是中国政府对国内诸多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抗议声音的有效回应。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已在规划、生产及科技开发等诸多领域进行巨大投入。无疑,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立志建设生态文明的力证。 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总量、中国城市永久居民数量将继续上升。这将伴随着中国农村地区更多家庭农场使用更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面对如此挑战,中国开创性地建设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这需要朝向一个不同以往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摈弃西方国家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权模式——而这种模式恰恰要为今天的生态困境负责。
2017-12-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节约环保影响巨大,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理念引领行动。要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普及环境科学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畸形消费观念和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曝光奢侈浪费等反面事例,宣传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形成爱护自然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氛围。 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支撑。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共同发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节水、节约能源、循环经济促进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将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在法律中固定下来。加快制定修订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放绩效“领跑者”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环保和能效标识认证制度。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加大对绿色产品开发研发、绿色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实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激励千家万户在践行绿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使污染排放减下来、环境质量好上去,携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2017-12-20
8日签订的《框架协议》提出,双方将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以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要提供政策指导,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将为合作提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译自英文的“NationalPark”,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此后,美国国家公园不断增加,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我国,从国家公园的内涵上说,由国家政府部门主管的类似于“国家公园”的概念被分属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酝酿中的国家海洋公园、国家遗址公园等多个方面,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 不过实际上,2006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地方立法成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到2012年底,云南已建立8个国家公园,其中丽江老君山和普达措两个国家公园实现了“一园一法”。2008年9月,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获得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复开建,这被认为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级政府部门批准核定建设的国家公园。
2017-12-20
近日出台的《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底,深圳市建成30条以上的“花卉景观大道”、20个以上的“花卉特色公园”、222个花漾街区、444个街心花园,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优美、舒适、独具人文内涵的“世界著名花城”。 深圳拥有山地森林、自然湿地等生态资产,《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以全市域为尺度,与城市立体空间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统筹全市花木主题,打造城市花木“主旋律”景观。同时,对标国际先进城市的“花城”景观,打造特色突出、国际一流的精品景观。规划将通过营造花景观、提升花产业、培育花市场、传播花文化,增加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 根据行动计划,深圳将重点打造梧桐山毛棉杜鹃花海、三洲田梅园花海、聚龙山四季花海等特色山体景观,对全市6000多公顷纯相思林和纯桉树林,分期分批进行混交林改造,选用宫粉紫荆、白花油桐、国庆花、黎蒴、山苍子、铁冬青、山乌桕、大头茶等乡土树种构建大尺度彩叶景观。 在建设花卉景观大道方面,深圳将按照“一路一花景”的思路,每个区(新区)每年打造两条主题花卉景观大道,形成大体量“乔木花卉景观大道”。除了道路建设,深圳还将推动立体绿化,每年全市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营造凌空风景线。 此外,深圳还将着力实现每个区每年新建一个特色花卉公园,突出公园“主题花卉一园一特色”。在深圳市属原有人民公园月季、洪湖公园荷花、东湖公园菊花等基础上,增加营造不少于10个主题特色花卉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