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显而易见,中国如此重视生态文明,是出自一种广义的社会主义视角,同时受到马克思的分析理论和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现实语境的多重影响。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土地仍是国家或集体所有。这恰恰说明,“中国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是西方式生态现代主义的直接产物”这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的这一战略首先是基于严重生态破坏背景下的真切需求。其次,它是中国政府对国内诸多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抗议声音的有效回应。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已在规划、生产及科技开发等诸多领域进行巨大投入。无疑,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立志建设生态文明的力证。 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总量、中国城市永久居民数量将继续上升。这将伴随着中国农村地区更多家庭农场使用更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面对如此挑战,中国开创性地建设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这需要朝向一个不同以往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摈弃西方国家那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权模式——而这种模式恰恰要为今天的生态困境负责。
2017-12-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节约环保影响巨大,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理念引领行动。要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普及环境科学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畸形消费观念和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曝光奢侈浪费等反面事例,宣传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形成爱护自然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氛围。 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支撑。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共同发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节水、节约能源、循环经济促进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将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在法律中固定下来。加快制定修订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方面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放绩效“领跑者”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环保和能效标识认证制度。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加大对绿色产品开发研发、绿色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实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激励千家万户在践行绿色生活上既力所能及、又有所作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使污染排放减下来、环境质量好上去,携手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2017-12-20
8日签订的《框架协议》提出,双方将在国家公园试点技术指南、美国等国家的国家公园案例研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政策实证研究、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研究以及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要提供政策指导,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将为合作提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译自英文的“NationalPark”,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此后,美国国家公园不断增加,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我国,从国家公园的内涵上说,由国家政府部门主管的类似于“国家公园”的概念被分属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酝酿中的国家海洋公园、国家遗址公园等多个方面,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 不过实际上,2006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地方立法成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到2012年底,云南已建立8个国家公园,其中丽江老君山和普达措两个国家公园实现了“一园一法”。2008年9月,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获得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复开建,这被认为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级政府部门批准核定建设的国家公园。
2017-12-20
近日出台的《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底,深圳市建成30条以上的“花卉景观大道”、20个以上的“花卉特色公园”、222个花漾街区、444个街心花园,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优美、舒适、独具人文内涵的“世界著名花城”。 深圳拥有山地森林、自然湿地等生态资产,《深圳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以全市域为尺度,与城市立体空间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统筹全市花木主题,打造城市花木“主旋律”景观。同时,对标国际先进城市的“花城”景观,打造特色突出、国际一流的精品景观。规划将通过营造花景观、提升花产业、培育花市场、传播花文化,增加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 根据行动计划,深圳将重点打造梧桐山毛棉杜鹃花海、三洲田梅园花海、聚龙山四季花海等特色山体景观,对全市6000多公顷纯相思林和纯桉树林,分期分批进行混交林改造,选用宫粉紫荆、白花油桐、国庆花、黎蒴、山苍子、铁冬青、山乌桕、大头茶等乡土树种构建大尺度彩叶景观。 在建设花卉景观大道方面,深圳将按照“一路一花景”的思路,每个区(新区)每年打造两条主题花卉景观大道,形成大体量“乔木花卉景观大道”。除了道路建设,深圳还将推动立体绿化,每年全市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营造凌空风景线。 此外,深圳还将着力实现每个区每年新建一个特色花卉公园,突出公园“主题花卉一园一特色”。在深圳市属原有人民公园月季、洪湖公园荷花、东湖公园菊花等基础上,增加营造不少于10个主题特色花卉园区。
2017-12-20
2019年北京世园会国外设计师创意展园论坛昨天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由六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的北京世园会创意展园设计方案首次公开亮相。 据北京世园局副局长王春城介绍,今年年初,北京世园局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国际知名设计师,计划在世园会园区内打造五个各具特色、代表世界水平的精品展园。依据专业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大、地域代表性强、设计理念与世园会主题契合的原则,最终确定了来自美国、英国、丹麦、荷兰和日本的五组共六位设计师。 昨天亮相的五组展园方案,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绵绵敬意。其中,英国设计师詹姆斯·希契莫夫和汤姆·斯图尔特·史密斯的方案是用植物来打造“一带一路”的微缩景观。据设计师介绍,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丝绸之路,设计理念是林地包围草原,以北京的乡土植物为基底,引入欧洲、中亚的植物,构建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旅程。从春天到秋天,展园的色彩会变得非常丰富,给游客不同的游览体验。 丹麦设计师作品 丹麦设计师斯蒂格·安德森带来的展园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先哲思辨理论。设计图上,展园内有大片留白空间,让人萌生出无限的想象。而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师将打造出“幽翠、竹间、峰壑、松风”等多种景观特征。 荷兰设计师作品 荷兰设计师克里斯蒂安·多布里克打造的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时光园。设计图上,一条“森林之路”连接起三个不同主题的花园“韶华园”、“云中院”、“镜池”。展园将采用不同的材料、植栽、色彩,营造出各不相同的氛围,寓意人生的不同阶段。 美国设计师作品 美国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为自己的设计理念命名为“和而不同的植物世界”。展园将划分为四个“地域特色展示区”,展示中国与美国不同抗寒带分布的植物,打造一个真实世界的微缩呈现。以植物为媒介,充分表达了中美园艺文化的地域特征,阐释了“和而不同”的主题。 日本设计师作品 日本设计师石原和幸带来的是一个日本人眼中的“桃花源”。他从中国的《桃花源记》汲取灵感,以花和水为主体,植物造景将采用多树种重叠、多种色彩的浓淡对比手法,用类似插花的工艺营造远景、中景、近景的幽深空间。当游人行走在曲折的坡道上,芬芳植物能够引领游人缓缓前行,回想起人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这五个设计方案在经过评审、局部优化后,将进入施工阶段,在北京世园会会期与观众见面。在北京世园会闭幕后,五个创意展园将被永久保留。
2017-12-20
在刚刚公布的上海市首批9条绿化特色道路名单中,位于普陀区的泸定路以月季为特色而入选。 以月季为主题的绿化特色道路 据介绍,泸定路绿化特色道路位于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南起云岭东路,北至金沙江路,道路沿线约1公里,具有约7-10米宽的中央隔离带,改建面积约1万平方米。 月季为主题的绿化特色道路 该路段的场地现状具有足够的光照条件,适合月季的栽植。因此,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主体思路,我区对该路段分块布置、精心养护,悉心打造以月季为主题的绿化特色道路。此次种植安吉拉约800株,龙沙宝石约600株,橘色火焰火100株,紫袍100株。新增藤本月季、品种月季、地被月季、树状月季共计11487株。其中,种植品种月季共约800平方米,品种有小红帽、红从容等;地被月季约150平方米,树状月季70余株,品种为绯扇。同时,沿线安装栏杆14组,约650米长,另在两个通道加拱门两组,造型钢架4组,结合爬藤月季种植,有效柔化道路硬质景观,既是防止路人穿越,又能丰富月季种植形式,充实立体空间景观层次。 通过2016~2017年2年的改建提升,道路赏花期从3月持续至12月共计280天,观花植物面积占比从原先的11.3%提升至26.7%,为长风生态商务区整体景观提升增添了气氛。
2017-12-20
10月7日,备受瞩目的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宁夏银川落下帷幕,由中盛立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与施工的“浙江园”荣膺“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特等奖’”其中,位于“浙江园”内的四组参展花境作品,获得“两金一铜一优秀”的好成绩,一举包揽浙江省参展花境作品的全部奖项。为推广优秀精品工程创建的做法,11月21日,项目工程技术研发部副经理,在易大二楼会议室组织了一场经验分享课。 会议由工程技术研发部副经理主持。从花卉博会的规模、展示内容等几大特点入手,介绍了“浙江园”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浙江园”以“浙•乡•绸”为设计主题,通过“越溪浣纱、陌上锦霞、古道寻遗、烟气汀州、丝路新语”五大景点,展示了现代浙江园林景观的新风貌。陈浩通过大量图片,现场展示了“浙江园”内“五大景点”的现场效果以及花镜施工情况。讲解中,主持人特意点到了“浙江园”施工细节,比如,在园里饲养蚕宝宝供小朋友们观赏了解,反复论证花境的布展位置等,充分体现了“浙江园”精益求精的施工理念。在介绍特色的同时,主持人也不忘总结存在的不足:如由于鱼的放养不当等原因,导致“浙江园”的水质差强人意,这让在座的同事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对于以后工程的施工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最后,还从建筑、植物、文化特色元素3个维度,分别对花博会上的各大室外展园的园林特色进行了分享,帮助大家开阔了视野,见识了更多风格的园林景观,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项目团队在用勤劳与智慧收获奖项的同时,不忘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经验分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和感悟。希望每一次的经验分享,大家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并满怀信心和力量,再创新的辉煌!
2017-12-20
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2016年第19号公告,批准发布《自然资源(森林)资产评价技术规范》等33项行业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这33项行业标准包括:《自然资源(森林)资产评价技术规范》《经济林名词术语》《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罗汉松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红豆杉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油桐》《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油茶》《碳汇造林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指南》《碳汇造林项目监测报告编制指南》《东北、内蒙古林区森林抚育技术要求第3部分:长白山林区》《仁用杏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分子标记法》《果岭式绿地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规程》《芍药无土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楸树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桉树速丰林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油茶施肥技术规程》《金花茶育苗技术规程》《林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规程》《白蜡造林技术规程》《无花果硬枝扦插技术规程》《果桑栽培技术规程》《白蜡品种分子鉴定方法SRAP分子标记法》《山茶扦插苗生产技术规程》《皂荚栽培技术规程》《枳椇栽培技术规程》《牛心柿栽培技术规程》《七叶树栽培技术规程》《毛竹林下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技术规程》《无核君迁子培育技术规程》《西南亚高山退化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碳增汇减排经营技术规程》《银杏核用品种选育程序与要求》。